行业资讯
财经资讯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行业资讯 > 财经资讯
中国发展高层论坛成为实现碳中和的绿色论坛,转型金融大幕即将拉开
来源:21经济网 发布日期:2023-03-28 点击次数:408

碳中和、绿色发展成为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23年年会高频关键词。

“兹证明,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23年年会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量,通过注销来自企业捐赠的中国核证自愿减排量(CCER)实现碳中和。”在3月25日上午举行的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23年年会碳中和仪式上,作为本次论坛的承办方,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收到了这样一份碳中和证书。据悉,这样实现碳中和的绿色论坛,在国内大型国际会议中尚属开创之举。

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了解,本次论坛设置的有关绿色、能源、“双碳”、气候变化的会议单元超过5个,参加本次论坛的嘉宾有世界500强或者行业领先的能源企业负责人,也有长期从事绿色低碳领域研究工作的专家学者。

“中国式的现代化是一条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的发展道路。2020年中国在超额完成向国际社会承诺的碳排放强度下降目标基础上,提出了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新目标愿景,彰显了中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走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道路的雄心和决心。”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23年年会上,生态环境部党组成员、副部长赵英民表示。

碳市场政策促进创新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在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方面提出,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和主要污染物排放量继续下降,重点控制化石能源消费,生态环境质量稳定改善。“推动发展方式绿色转型”是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八项重点工作之一。

赵英民介绍,过去的十年,中国以年均3%的能源消费增速支撑了年均6%以上的经济增长,二氧化碳排放强度下降了35%,推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取得积极成效,也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做出了中国贡献。

目前,我国市场机制作用正进一步发挥。赵英民介绍,我国建成并完善全球规模最大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截至2022年年底,纳入发电行业重点排放单位2162家,覆盖约43亿吨二氧化碳排放,碳排放配额累计成交量2.3亿吨、成交额104.75亿元。

自愿减排交易市场的重启无疑成为今年全国碳市场最为值得期待的事件。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留意到,在赵英民介绍生态环境部下一步工作计划时,提到了加快制定《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管理办法(试行)》和有关技术规范。

针对碳市场政策上的促进创新,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副理事长、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刘世锦在上述年会表示,可以在两个方面做一些探索。一是形成全方位支持绿色创新的“碳替减”市场。二是在碳减排过程中要更多地引入市场化因素,并形成一种双向激励转型机制。

刘世锦表示,绿色发展方式从根本上要靠绿色技术驱动。他提出一个新的理念就是创新型“碳替减”,即依托绿色技术替代而相对减少的碳排放,也可称之为替代性减碳。

刘世锦认为,“碳替减”市场应该有比较强的包容性。既包括类似绿电的绿色能源产品,也包括钢铁、有色金属、建材、化工等高碳行业能够产生碳替减的产品。在开始启动“碳替减”市场的时候,各个地方可以试点碳资产池或者绿碳银行,推动创新型“碳替减”的核算和交易,逐步演变为更大范围的区域市场乃至全国性市场,也可以与相关国际市场接轨。对于碳价的两种主要表现方式——碳排放权交易价格和碳税产生的收入,应当用到碳中和进程中去,可以在某个地区或对某类产品开展碳税的双向激励机制的试点。

“我们应该去评价新技术对于未来碳排放和碳减排的作用,然后通过碳交易的方式,逐渐把过去高排放的项目替代掉。”在上述年会,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常委、中国中化控股有限责任公司原董事长宁高宁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解释,石油化工行业等企业占用排放指标,而更高效的新企业无法实现替代,这实际上妨碍了新技术替代老技术的发展;目前很难对每个企业的实际碳排放进行精准计算。

“因为过去一些高排的项目还占用了一定的碳排放指标,如果价格合适,这个指标可以被卖掉,这样过去高排放的项目停掉之后,碳减排也就能实现了。”宁高宁认为,现在我国已经建立了全国碳市场,但目前规则和标准还不利于交易。

“中国有很多企业在CCUS(碳捕集、利用与封存)等领域进行技术攻关,从目前看,中国大部分相对规模较大的企业都会比‘双碳目标’更早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宁高宁表示,应对全球气候变暖,企业要有四大结构性调整:能源结构调整,尽量少用化石能源,包括传统的碳、石油等能源,而要采用水电、风电等;产业结构调整,转向尽量去消耗少量能源的产业结构;基础结构转型,在技术上即使消耗能源也要比以前效率高;要实现投资转型。

转型金融或将成为新“蓝海”市场

今年,多名与会嘉宾均认为转型金融发展的大幕即将拉开,传统产业转型需要巨大资金支持,全球金融业将迎来一片新的“蓝海”。

“目前世界绿色金融供给量远不能满足绿色低碳发展需求”,中国银行行长刘金出席上述年会并发表演讲表示,刘金表示,绿色转型是各国面临的共同使命,这为绿色金融发展开辟了巨大空间。多家机构预计到2060年仅中国的碳中和资金需求就将超过百万亿人民币,而中国碳排放占全球约30%,可见全球碳中和之路要用大量“真金白银”去铺就。

刘金表示,为推动绿色金融合作,一项重要工作是在全球范围内不断推动绿色金融、转型金融等定义和规则标准的完善与统一,为跨境投融资创造有利条件。从市场机遇看,目前有三大发展空间值得高度关注。

一是金融机构合作推动全球清洁能源开发,扩大投资远距离输电、智能电网等基础设施建设,为跨境绿色能源合作提供金融公共产品。

二是高度重视中国转型金融市场和相关政策。中国将用历史上最短的时间完成全球最高碳排放强度降幅,转型金融资金需求或将超过百万亿元人民币。作为全球最有活力的经济体,中国政府持续推出有利于绿色发展的政策。在中国,参与绿色转型发展的市场机遇越来越多,各金融机构可积极关注碳减排、碳交易、节能减排技术创新等产业转型升级所带来的业务机会。

三是助推关键技术实现突破。国际能源署估计,全球实现碳中和所需的关键技术中,目前约50%尚未成熟。金融要大力支持氢能、储能、碳捕集利用与封存等技术取得重大进步,为完成碳中和目标奠定基础。

“中国碳中和目标的实现要走几种不同的路径:绿色低碳的转型,新能源体系的构架,传统产业绿色低碳改造的升级,再加上绿色技术的创新和广泛利用,在这个过程中会孕育大量的融资的需求。”3月26日,在上述年会上,中美绿色基金董事长徐林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采访时表示,绿色低碳的转型毫无疑问会催生绿色金融的发展。

“我们还得构建一个更加有效的绿色金融,特别是转型金融,使得在这个生态中间,绿色金融的产品能够更有效的得到创新,而且绿色金融市场的交易效率能够更高。”徐林表示,根据测算,要实现碳中和,中国涉及到的投资的总额,用美元来衡量可能会高达60亿-70万亿美元。在这个过程中,无论是碳达峰、碳中和,特别是能源体系的改造,包括生态环境的改造,都需要每年投入大量的资金,这样一种投入就是绿色金融的需求。

在他看来,中国现在绿色金融的市场规模在世界是名列前茅的,在这个过程中,越来越多的绿色金融的产品正在不断地被创新发展出来。

徐林指出,为了更好地满足碳中和所带来的这种投资或者融资的需求,中国需要在不同的绿色金融产品方面进行创新。总的来看,大概包括:碳中和的贷款和债券、碳中和的基金、碳中和股权投资基金等。

“希望资本市场建立针对于碳中和或绿色低碳转型要求的特殊板块,使得更多的资产可以在资本市场上市,通过ABS、REITs或者企业的上市,使得各类资金,特别是基金类的投资可以通过资本市场得到更有效的推出。”徐林表示。

上一条: 三方导流政策或将重启,平台流量格局生变
下一条: 背离行情!金价芝麻开花节节高,有黄金ETF却遭清盘
 
更多交易品种

首页交易市场信息披露行业资讯招商加盟相关下载合作机构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14 天元国际商品交易市场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 ICP备案 : 豫ICP备16021721号

豫公网安备 4117020200007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