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资讯
行业新闻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行业资讯 > 行业新闻
社论|财政赤字货币化应适度 数量限制与规则制约是关键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发布日期:2020-05-08 点击次数:1989

财政赤字货币化面临一些法律障碍,同时,大规模的财政支出会弱化结构性改革的动力。

近日,有专家撰文表示,在(中国经济受到疫情严重冲击)这种新的条件下,是否可以考虑财政赤字适度货币化?比如,如果由央行直接购买特别国债,不但可以避免国债向市场发行产生的挤出效应,而且可以产生和央行扩大货币供应不同的效果。

他认为,没有必要担心赤字货币化引起通胀问题,因为现在整个货币运行状态已经发生了质的变化,通胀的机理也发生了改变,导致通胀的可能性非常小,几乎为零。国外十多年来的量宽实践已经证明了这一点。而且,适度地实现赤字的货币化,把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结合成一种新的组合,缓解当前财政的困难,也可以解决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不畅的问题,比货币政策仅在再贷款、降准降息方面采取措施更有效。

财政赤字货币化现象已经存在于一些发达国家,央行通过量化宽松政策购入国债和其他资产,在当前应对疫情冲击的时候,进一步变成了无上限宽松。比如,英国政府宣布,将财政部在央行的透支账户规模暂时扩大到不受限制的数额。由于日本、美国等国家在实施大规模量化宽松后并未引发通胀,近些年现代货币理论(MMT)开始大行其道。这个理论认为,对能够以本国货币借贷的国家来说,财政赤字并不可怕,因为赤字可以货币化。2016年,美联储前主席伯南克也提出了“货币融资的财政计划(MFFP)”,认为可以通过永久性地增加一国货币存量,为财政支出直接提供融资。

我们应该看到,美日等国之所以存在赤字货币化现象,主要原因是长期依赖货币政策,而没有对经济结构进行有效调整,在其政治体制下,无法触动固有的利益格局,从而陷入对货币政策的过度依赖,这种依赖会越来越大,以至于上瘾,当到一定规模后,就没有了回头路,直到最后陷入长期零利率或负利率的泥潭而无法自拔。

与这些发达国家经济长期停滞不同,中国作为一个新兴市场经济体,还有巨大的发展潜力,通过结构性改革会释放更多空间。作为转型经济体,中国不需要过度依赖货币政策,甚至要引以为戒,避免重蹈美日的覆辙。

首先,赤字货币化在这些国家没有引起通胀不等于在中国不会导致通胀。在过去的十多年里,每一次货币宽松政策都会带来房价暴涨以及包括人工、服务业、农产品等价格上涨。每次扩大基础设施建设的财政支出都会对制造业产生挤出效应,迫使资本流入房地产与金融领域,从而恶化经济结构与收入分配。事实上,美国自启动量化宽松之后,过剩资本都流入了股市,进一步加剧了其贫富差距。

其次,财政赤字货币化后会导致难以解决的分配问题。财政支出如何确保效率和公平是最大的挑战。目前,地方政府和一些企业声音更大,也存在夸大困难希望得到援助的心理,数万亿的资金如果没有分配规则的约束,很容易按照影响力分配而得不到合理使用,从而影响投资质量,恶化经济结构和收入分配结构。比如,美国此次财政政策主要用于普惠性的个人救助、减税等,而此前对华尔街的救助则引发了人们的抗议。

我们并不反对适度的财政赤字货币化,但必须有数量的限制与规则的制约,避免形成另类“大水漫灌”,对中国当前的改革事业产生冲击,不但不能化危为机,反而会制造更大危机。那种过于夸大风险并以此提高大规模经济刺激的迫切性与重要性的做法,是不理性的,我们必须把当前挑战与长远发展结合起来,寻求合理的方案。

对于央行能否直接购买特别国债的问题,前财政部部长楼继伟表示反对,因为这会违反了中国人民银行法中关于“中国人民银行不得对政府财政透支”的规定。另有专家则建议,由中央财政向商业银行发行特别国债,中央银行允许商业银行将此类国债用于存款准备金缴纳。应当说,央行直接购买国债面临一些法律障碍,同时,大规模的财政支出会弱化结构性改革的动力,因此,必须谨慎对待这一问题。

上一条: 社论|有序扩大金融开放正当其时,亦需警惕热钱流入
下一条: 银保监会2020工作规划单:拟出台新规中14项事关保险
 
更多交易品种

首页交易市场信息披露行业资讯招商加盟相关下载合作机构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14 天元国际商品交易市场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 ICP备案 : 豫ICP备16021721号

豫公网安备 41170202000070号